關于山東的簡稱取的是“魯”,而不是“齊”這個問題的解釋,歷來眾說紛紜。有上溯到周朝分封,有追溯孔子影響,也有認為這只是一個單純的地理沿革,與先秦時期的齊魯兩國沒有關系。
1 封地與周王室的親疏
將時間追溯到先秦時期齊國與魯國的由來,是很多人解釋山東簡稱的主要依據。簡單來說,魯國與周王室的關系,要比齊國更親,更具正統性。
周武王建立周朝后,實行封邦建國、以藩屏周的分封制,即周天子把土地分封給親屬、功臣或前朝遺貴,這些人在封地上成立諸侯國,要履行服從周天子的命令、為周天子鎮守疆土、隨從作戰以及繳納貢賦、定期朝覲等義務。
西周初建時,東部沿海地區的殷人和東夷人勢力強大,屢次發生叛亂。周公東征,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亂之后,周王便將兩個最得力的人物——周公和姜子牙分別封于商奄和薄姑舊地,建立魯國和齊國,以鎮撫東方殷人和夷人。

周公
魯國是周公的封地,由于當時周公要留在鎬京輔佐周成王,由其子伯禽代為赴任,建立魯國,定都曲阜。魯國統治的核心區域在今山東省的濟寧、泰安、菏澤等地。伯禽是周武王的侄子,是同姓分封之地,這么看,魯國和周王室是有血親關系的。
齊國是姜子牙因其輔佐周武王有功而取得的封地,位于山東北部,其國都臨淄就是今天山東省淄博市的臨淄區。與魯國相比,姜子牙畢竟是外姓,與一般諸侯國無異;此外,在戰國時期,姜姓呂氏的齊國被田氏所取代,國君由姜姓轉變為姒姓,從這一點來看,魯的正統性要強于齊。
2 周禮文化影響力
從周禮傳播角度講,魯國的影響力是高于齊國的。齊國和魯國雖然都是侯爵國,地位相當,但《史記》的十二諸侯年表中,魯國排在齊國前面,僅次于周。這是因為,在很多人看來,魯國是周禮的保存者和實施者,更有歷史厚重感。
周公的治國方略是“尊尊而親親”,他十分重視傳承,所以專門制禮作樂,為周王朝制定出一整套典章制度,魯國作為其子的封國,最大程度的保存了周禮,有“周禮盡在魯矣”的說法,是著名的禮儀之邦。春秋時期,魯國是唯一一個把周禮完整繼承下來的國家。當時,如果誰想學習周禮、恢復周禮,只能去魯國。

齊國的理念和魯國剛好相反,他們辦了稷下學宮,吸引了各類人才,文化氛圍非常好。也就是說,齊國在文化方面重視的是匯聚百家,如此一來,自然會喪失一部分已有文化的傳承。
另外,當初宋國的孔父嘉全家遇害,他的兒子逃到了魯國定居,六代之后又出現了孔子。而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學派對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王朝乃至現在,影響都十分深遠。

孔子
說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魯國實力,其實也并非脆弱得不堪一擊。魯桓公、魯莊公、魯僖公時期是魯國最為強盛的時期,一度可與齊國爭奪東方霸主,魯僖公更曾領導諸侯抗衡過楚成王與晉文公。直至戰國初期,仍有數個諸侯國向魯國進貢。魯國先后傳二十五世,三十四位君主,歷時873年。魯頃公二十四年(公元前256年),魯為楚所滅,而魯國的禮樂傳統經孔子師徒的弘揚早已深入人心,它并沒有因為魯國的滅亡而喪失。反而是齊國之俗泯于千年之中。
3 地理因素與發音說
唐朝以來,齊地對應的地方是齊州及后來的濟南府,魯地對應的是兗州及后來的兗州府。
到了宋朝,齊和濟南基本脫鉤,而魯和兗州的聯系則保留到明朝,也是因為當初封地之后,保留了綿長的親密關系。這也令山東地區更偏向簡稱“魯”,而不是“齊”。
實際上,隨著歷朝歷代的更迭,曾在同一文化圈的齊魯兩地交流越來越密切,不然,也不會出現“齊魯大地”的說法。在明末以來的文獻中,我們都能看到山東的簡稱常在齊與魯之間切換,沒有嚴格界限。

《崇禎實錄》: 甲子,刑科給事中李如燦上言……又遇驕陽亢旱,吳、越、楚、豫、燕、齊之間,不知幾千萬里…… 《清史稿·穆宗本紀》: 癸亥,以閩、粵、魯省玩視軍餉,予疆臣嚴議。 《宣統實錄》: 并請概準晉魯兩省作正開支等語《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·景耀月致辭》: 燕、遼、齊、豫、湘、鄂、秦、晉、蘇、浙、皖、贛、閩、粵、蜀、滇、桂公民代表等迎迓祝頌而致辭曰…… 這里面,明末用的是“齊”,清末就以用“魯”為主。山東真正開始逐漸簡稱“魯”,是近代才有的事情。
為什么直到近代才開始逐漸偏向了“魯”?是因為電報的出現。清末,電報等先進技術逐步引進中國,了解電報的應該清楚,電報架設中,文字越簡潔越好。所以涉及到各省名稱,也需要他們準備一個最能代表本地的簡稱,以便在電報中使用。當時的河北地區屬于直隸省,使用了“冀”這一簡稱。而山東“齊”和“魯”都可以用來當簡稱,但是“齊”的讀音和“冀”相近,所以最終選擇了“魯”。
不過,這一說法是否站得住腳還有待商榷,因為在民國十年(1921年)的《巨野縣志》中,對山東的稱呼還是齊。
所以,也有人認為,山東之所以簡稱“魯”,是由中國共產黨建立的魯西縣委、魯西南地委、蘇魯豫黨委等而來。
免責聲明:以上內容源自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